中文     |     English
医药中间体行业现状分析
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辉煌,医药中间体行业现已基本进入成熟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彼此都在拼最后的一点力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生存者。同时,受到各种传说以及与其它因素的诱惑,又不断有新的投资者满怀“淘金”梦想进入该行业。然而,随着国家要求制药企业进行GMP认证以及各种海外认证的兴起,医药工业的投资规模呈几何级数般上升,如何使有限的资金与精力,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为了每个医药中间体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

  【轨迹】从医药中来,到医药中去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其理念,即每个生产企业没有必要做到大而全,应该将资金与精力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其它配套的物资与条件可以由社会协作完成。通过形成一条产品链,使合作双方实现共赢。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制药行业将一些初级产品的加工,如溶剂回收等工作转交给协作企业完成。以后又逐渐将一些有一定污染和危险性的产品,转交给化工厂生产,如生产青霉素使用的苯乙酸、氯乙酸。在石家庄附近,自上世纪70、8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为华北制药配套生产苯乙酸和氯乙酸的小型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加深,制药企业逐渐将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也转给化工厂生产,如生产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的氨噻肟酸、AE-活性酯、三嗪环、四氮唑乙酸、对羟基苯甘氨酸(邓钾盐)、HO-EPCP等产品。这使得该分支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成就了一批产值上千万至亿元的医药中间体企业。如浙江永宁制药厂,抚顺美强制药厂、浙江横店得邦集团、山东睿鹰集团、山东金城化工厂等众多企业。

  目前,该行业已经发展到与制药企业更紧密的合作阶段,由生产医药中间体的厂家,直接合成出原料药(有菌粉),并将产品以化工产品的形式出售给制药企业,进行精制后再作为药品出售。医药中间体行业可以将产品链进一步延长,增加了产品的利润和提高了销售的稳定性,而制药企业减少了投资,将有限的资金与精力,放在自己所擅长的无菌分装。由于医药中间体行业没有医药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不可能与制药企业争夺市场,因此双方的合作有一定的互补性。

  【条件】最基本的条件仍在制约着发展

  近年来医药中间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引起许多投资者的垂涎,全国各地生产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同时又以近似的速度被淘汰出局。众多从事医药中间体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也纷纷以各种形式介入该行业,但随着相应企业的倒闭,也纷纷退回。这个行业的发展似乎有如潮起潮落,带走了众多失败者的匆匆背影。笔者作为众多失败者中之一,经过从容的反思,窃以为,参与该行业的众多人力与财力之所以如此“来去匆匆”,并非该行业已经发展到遇上了新的瓶颈,而主要仍是因最为基本、却又往往被众多“淘金者”所遗忘的条件没有具备而受到制约。以下为笔者所认为之医药中间体企业成功的几大必备条件。

  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商场如战场,在目前的形势下,没有一千万的资金,在医药中间体行业内,是没有生存的机会的。尽管资金是商场上不变的核心问题,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发展到今天如此激烈的程度,根本不给新企业以从容发展的机会,参与者更应该谨慎考虑。

  该行业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很严,而且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要求生产医药中间体的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产品线延长之趋势已经日益明朗的今天,如何迎接来自上游企业不断提出的试制新产品要求,已经是横亘在医药中间体企业面前的技术难题,如何有效地解决此难题正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仅仅依靠“挖墙脚”的办法,从其他企业偷技术、偷人才,只能解一时之急,而不是长久之计。人间正道是沧桑,鸡鸣狗盗之徒岂是栋梁之才?

  有了资金,有了技术,可以生产出产品了。但只有将产品销售出去,并及时收回资金,方可以进行再生产。由于医药中间体行业与制药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产品的销售也十分微妙。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企业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具体内容包括:直观的厂容厂貌、生产车间与实验室设备、产品包装与质量,无形的包括技术力量、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因此,综合的市场背景也属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当万事俱备之后,剩下的就是“人”的问题了,当前的医药中间体企业普遍存在用人难题。为了维持企业的长久发展,应该采用自己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工资、股份、奖励、股票期权等多种经济手段,将职工,特别是关键职工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效益联系起来,以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下面以氨噻肟酸(包括AE-活性酯)产品的发展历史为实例,来探索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发展规律与成功经验。

  【规律】技术开发的延续性决定企业运数

  氨噻肟酸是生产头孢类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目前使用氨噻肟酸的头孢类抗生素已经超过了10种,每年国内的产量超过400吨。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进行头孢类抗生素开发的企业主要有四川乐山长征制药、四川省抗生素研究所和东北制药总厂,但是最早将该产品工业化的是长征制药,最早开始研制并生产氨噻肟酸的厂家是浙江黄岩永宁制药。当时氨噻肟酸的市场价格高达60余万/吨。此后,又有横店得邦、石家庄三通工贸公司等单位开发氨噻肟酸产品。当时的工艺相对比较繁琐,原料成本在20万/吨左右,但是市场的需求量只有3-5吨左右。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原来工艺是每进行一步反应,都需要将产物蒸馏提纯,不但造成工艺路线时间长,而且还使得反应收率降低,通过改用一种溶剂进行全部反应,逐渐使成本降低到15万左右,产品的价格也降低到30万/吨以内。

  在这个阶段,主要矛盾是市场销路很小,因此国内并没有大批量的生产厂家,竞争并不激烈。

  随后,石药集团、福抗集团与鲁抗集团的7-ACA项目相继投产,国内7-ACA供应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在1999年前后,国内的头孢类抗生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先后有哈尔滨制药、东药总厂、华药、河南开封制药、河南东方制药、广州白云山制药、珠海丽珠集团、珠海联邦集团、深圳九新药业、深圳海滨制药等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头孢类抗生素大战,使得国内对氨噻肟酸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各种生产厂家纷纷扩大生产能力,新的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在找到技术和销路后,也纷纷投资建厂,加入氨噻肟酸的生产行业。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国,国外各大制药公司纷纷从我国采购氨噻肟酸。制药企业将原来购买氨噻肟酸自行制备AE-活性酯的生产,也转交给医药中间体行业,由购买氨噻肟酸改为直接购买AE-活性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制药企业又已经开始向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企业购买原料药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产氨噻肟酸的企业超过20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首先引起的是技术革新,成本不断下降,截至目前,国内氨噻肟酸的生产成本能够降低到不足5万/吨,AE-活性酯的生产成本由原来的40余万/吨降低到目前的不足16万/吨。尽管各个厂家都在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技术保密,但是新技术的应用,一般都在2~3年内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如果企业没有较好的开发能力,往往很难在中长期内跟上成本与价格下降速度,那么,匆匆出局也就成了必然。

  现今氨噻肟酸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使得一些较早进入该行业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已经根据自己的技术力量与资金,有选择地放弃了一些产品的生产。如河北金通医药化工是国内较早生产氨噻肟酸(包括AE-活性酯)的企业,但它现在已经放弃了该产品的生产,集中资金生产自己较擅长的三嗪环,并且将其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达到5吨/月,是最初设计能力的10倍以上。相反,山东金城化工则停止了三嗪环的生产,而集中资金用于生产氨噻肟酸和AE-活性酯,使其产量分别达到70吨/月和50吨/月。

  尽管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的氨噻肟酸与三嗪环出现脱销的现象,但是对于新建企业来说,是没有多少机会可乘的。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是综合实力的一种较量,新入行的企业在各个方面很难与这些老牌企业抗衡,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又会将一批企业淘汰出局。

  【经验】依托“航母”,控制资金链,战略诚信合作,主攻“精”品

  分析国内如抚顺美强制药、浙江永宁制药等目前比较成功的医药中间体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触动。

  首先,从这些企业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在建厂初期,就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制药上。一个成功的医药中间体企业,犹如一只较小的舰船,只有与大型制药企业的航母组成联合舰队,才可以不断发展壮大。抚顺美强制药首先依托三九集团,使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而且资金回笼有了保证,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该企业又与上海先锋制药达成合作协议,成功地进入制药领域。浙江永宁制药作为国内医药中间体的龙头老大,更是棋先一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山东某制药企业联合生产头孢三嗪。

  目前,国内各企业间的拖欠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没有雄厚的资金来弥补资金流的堵塞,也很难在该行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河北某企业,是国内较早进入该行业,并且拥有一定影响的企业,但由于多年来受流动资金的困扰,一直没能做大做强。因此,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融资能力,或者与下游用户结成紧密联盟,使得产品销售与资金回笼都有保证,在此方面成功的企业如抚顺美强制药厂,它依靠与三九集团的良好关系,迅速发展成产值上亿的大型企业;或者发展外贸优势,加强外销力度,避开国内“三家债”的困扰,成功的实例如浙江永宁制药厂,其产品大量出口,避开了国内同行间的恶性竞争。

  在进口四甲基胍价格高达35万/吨时,吉林省四平市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研制出该产品,但它却以非常低的价格供应哈药集团。随着该产品的国产化,其价格也随之降低到10万元以内。从短期效益来看,该公司损失了一大笔利润,但是该公司赢得了哈药集团的信任,现在哈药集团已经将其小试基地建在该公司,而且长期购买该公司生产的四甲基胍。因此,四平市精细化学品公司最终还是取得了更大更长久的收益。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与诚信的态度,是国内医药中间体企业目前急需学习的。

  有些企业考虑到自己资金比较少,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小规模多品种的经营路线。但事实无情的击碎了这种梦想:小规模不会产生大量的效益,而多品种所投入的大量研发费用,将企业拖入困境中。医药中间体产品大多是技术含量较高,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的产品,开发的前期投入十分巨大,没有相当的资金与技术力量支持,开发成功的几率很小。作为企业,首先应该有一个或几个销路稳定的产品作为企业生存的必要保证,然后才可以开发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作为技术储备。

  投资:

  避免与强手冲突,走改造路线

  目前,国内生产头孢类抗生素母核7-ACA的厂家,包括石药、福抗、鲁抗等,已经将国外7-ACA占据国内市场的形势完全扭转过来了,国外生产厂家已纷纷退出国内市场,造成目前国内7-ACA的供应十分紧张。而国内头孢类抗生素的消费市场已经成熟,因此带动了国内头孢类抗生素用中间体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这样的形势又将引起新的一轮投资高潮,但是由于以上分析的种种原因,新投产的企业是很难与老牌企业进行竞争,尽管目前一些老牌企业已经停止了一个或几个品种的生产,但是恢复生产是很容易的。因此说,国内头孢类抗生素医药中间体市场尽管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对新的投资者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由于目前头孢类抗生素市场日益火爆,造成青霉素类抗生素产品价格低迷,因此,进行青霉素改造以合成新型抗生素也是一条不错的投资路线。如美洛西林、阿洛西林、哌啦西林等,由于其疗效好、价格低、原料供应充分,而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将青霉素改造为头孢类抗生素的母核,如7-ADCA,GCLE,GEO等,也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投资这些产品,可以避免与成熟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电话
0519-85123819